春節,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西團鎮龍窯新型農村社區的村民們張燈結彩貼春聯,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過大年。“我們居住的小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宜人,鄰居相處融洽和睦,生活在這樣的社區心情舒暢,真的幸福感滿滿。”該新型農村社區居民蔣才喜對新居贊不絕口。
龍窯新型農村社區占地100畝,共計180戶,秉承“以水為脈、以綠塑形、以田現景”的理念,充分展現本地風俗、風貌、風物。按照好房子的標準建設,這里設計了多種戶型,是蘇北地區首個近零能耗新型農村社區,同時配備了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超市、文化禮堂等基礎設施,并利用愛心菜園讓居民們自給自足,吃到自己種的新鮮蔬菜。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近年來,大豐區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高質量一體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和美鄉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邁進。該區以規劃為引領,以農房改善、空間治理為抓手,系統推進鄉村建設,托起群眾宜居夢。近六年,大豐區累計改善農房24240戶,其中進社區5861戶、進城入鎮6586戶、翻建3886戶、退宅還耕3990戶、維修加固3917戶。“我們大力推進新一輪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工作,圍繞農房安全和品質提升,加快實現農民居住形態、農村發展質態同步升級。2024年,全區完成農房改善3558戶。隨著一幢幢農村新居陸續建成使用,農民群眾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大豐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局長陳國軍表示。
讓老村莊、老房子、老樹、老路“故事再敘”,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大豐區積極挖掘紅色文化、麋鹿文化、古鹽文化等文化內涵,融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傳承農耕文明,講好大豐“鄉村故事”,努力讓鄉村“有顏值更有品質”。豐華街道朝榮新型農村社區按照“安居樂業、紅色朝榮”的規劃定位,精心打造“青磚白瓦圍院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建筑風格,遵循“留住鄉愁”理念,營建二十四節氣主題文化等節點小品,用“五谷豐登”“懸魚”“垂榆”等美好寓意元素,做足特色文章,彰顯鄉土氣息。高標準建設紅色廣場,延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堅持新型農村社區與基層黨組織陣地同步建設,傾力打造“紅色鄰里”黨建品牌,讓“紅色文化”“紅色鄰里”在“紅色朝榮”交相輝映。
大豐區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主改善的原則,積極推進2000年及以前農房插建翻建,推進新老村莊融合發展,通過實施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引導農民進城入鎮、新型農村社區擴建、鼓勵農村“空關房”有償退出、支持一般村莊新建翻建等多種途徑,有條不紊地推進農房改善工作。結合“書記工程”,組織鎮村干部進村入戶,進一步摸清核實農房改善工作底數和農民意愿,優先完成低收入群體和有改善意愿農戶的住房條件改善。組織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深入鄉村、點對點服務,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在保留村莊原有肌理的基礎上,以“繡花”功夫推進村莊微改造、精提升,高水平建設和美鄉村。目前,大豐區已經建成23個新型農村社區,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7個,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模式,引導農戶河溝養魚、種植經濟作物、河坡栽種果樹花草等,激發農戶主動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并且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施水環境治理保護與生態修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