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合陽縣地處關中平原東北部、黃河西岸,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有“伊尹故里 詩經合陽”的美譽。自2020年起,合陽縣連續5年入選全國鄉村建設評價樣本縣。通過開展鄉村建設評價工作,精準“把脈問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鄉村建設短板弱項,再根據問題清單“對癥下藥”,持續解決評價發現的各類問題,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尤其是在農房建設方面,合陽縣依托鄉村建設評價應用成果,堅持推行政府、專家、農戶“共建共管”的農房建設理念,從審批管理、工匠培訓、風貌管控等關鍵環節進行全鏈條優化提升,形成了成熟完善的農房建設管理機制,既讓農民群眾住上滿意的新居,也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規范農房建設審批 保障安全質量
長期以來,農村房屋建設處于監管的薄弱甚至真空地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都將農民自建低層住宅排除在管轄范圍以外。而1993年頒布的《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雖然對村莊、集鎮建設的施工質量明確了監督檢查要求,但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尤其是對大量散布在村莊、集鎮以外的農房,更是缺乏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近年來,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國家和各省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農房建設技術導則和地方標準,部分省份還出臺了地方農房建設管理辦法。然而,這些規定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基層農房建設監管機構的設置、人員配備和監管流程等具體要求,導致監管實施起來難度較大,農房建設的質量也因此參差不齊。
合陽縣為強化農房建設管理,結合實際,創新建立了覆蓋全縣215個村(社區)的村莊建設監督委員會,按照“群眾自愿申請改造、所在鎮村認定公示、鎮村干部協助申報、主管部門把關審核”的工作機制,實現了農房建設全環節規范。
合陽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竣工驗收、農戶評價、結果反饋工匠及指導員”的農村住房建設評價管理體系,實現了新建農房規劃有人批、建設有人管、質量嚴把關、監督無死角,確保建房合法合規、質保管控。根據鄉村建設評價指標來看,合陽縣履行宅基地手續和規劃建設審批手續的新建農房占比由2022年的82.6%上升到了2024年的100%。
強化農村工匠培訓 夯實技術支撐
農村房屋的建設,絕大部分都由農村本地工匠施工,建筑技術和工藝一般靠師徒傳承或者自學成才,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培訓,而且大多沒有設計圖紙,全憑地方慣例一個或幾個戶型用到底,房屋建筑質量難以保證。
合陽縣為此建立“雙師雙聯”服務(工程師、設計師聯系村莊、工匠)、千名農村工匠持證上崗、百名技術人員包村結對等農房建設管理機制。建立縣企合作機制,落實駐鎮規劃(設計)師制度,實現全覆蓋。每年定期邀請渭南市行天技能培訓學校專業技術人才,通過課堂講解、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并與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協議合作,選派專業設計師團隊進行技術支持,現場指導農村住房建設。
在工匠培訓過程中,還涌現出了一批“帶頭工匠”。例如來自金峪鎮背河社區的張國棟,他嚴格要求自己,肯吃苦、愿學習,積極參加縣上組織的工匠培訓,練好自己的基本功,還主動地向身邊的熟練工匠學習,取長補短,嚴格練習。經過努力,短短一年時間便可獨當一面。出師以后,他仍然繼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還熱心幫帶其他工匠,在周邊村組收獲了良好的口碑與名氣,形成了一人帶動一片,一片隊伍技術整體提升的正循環。
截至目前,合陽縣已累計開展鄉村建設工匠培訓1200余人次,培訓合格的鄉村建設工匠占比由2022年的95.4%提升到了2024年的100%,為建造安全舒適的“好房子”奠定了堅實技術支撐。
精心設計農房圖集 建設美麗鄉村
為加強鄉村風貌管理,明確風貌管控要點,合陽縣參照《陜西省農房設計圖集》,并結合本地實際編制了《合陽縣農房設計圖集》,以12類樣板房示范引導,一以貫之傳承“錯落有致、青磚藍瓦、兩檐流水、影壁脊獸”的陜西關中民居風貌。
農房設計圖集因為設計合理、戶型多樣,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隨著移民避險解困項目的實施,新建成的岔峪村避險搬遷安置點,新居統一設計為傳統建筑特色,統一門頭和裝飾,整體風貌顯著提升。坊鎮靈泉村的“印象靈泉”傳統民居安置點和洽川鎮南菜園村的洽川鎮南菜園易地搬遷安置點,同樣是按照圖集來施工建造,重現了傳統建筑的莊重與典雅。截至目前,合陽縣已有4個集中居住點、464戶新農房建設采用了圖集。
合陽縣還積極推進宜居農房建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等工作。2020年以來,合陽縣累計建設改造宜居農房1.5萬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89戶,實施農房抗震改造380戶,發放補助資金1689.61萬元。
坊鎮福德村宋鋒住進新建成的宜居農房,心里滿是歡喜:“以前的老房子,空間狹小又昏暗,全家人擠在一起。現在這好多了,都是政府支持。”從門口進入庭院,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精致的雙層小樓,磚瓦排列井然有序,窗戶明亮,門前小菜園生機盎然。優良的居住環境,圓了農戶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